●建立了紅椿溝和文家溝泥石流治理工程運行效果監測網絡
●研究了泥石流形成條件、活動特征及成災機理模式
●系統總結了特大泥石流治理工程關鍵技術
近日,由四川省地礦局成都水文地質工程地質中心、成都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101地質隊聯合完成的《汶川地震區特大泥石流活動特征及防治效果研究》項目,通過了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的專家評審,評定等級為優秀級。項目通過開展專業監測、調查測繪、遙感解譯、鉆探試驗、綜合研究等工作,為汶川地震區20多條特大型泥石流溝的勘查、設計、治理提供了技術借鑒。
2010年8月,受區域性強降雨影響,位于汶川地震極震區的四川綿竹市清平鄉、汶川縣映秀鎮、都江堰市龍池鎮和虹口鎮等三大片區暴發了大規模群發性泥石流災害,其中清平鄉文家溝、映秀鎮紅椿溝沖出規模分別達到450萬方和80.5萬方,為世界罕見,造成的經濟損失也極為嚴重。
災情發生后,全省地勘隊伍不負重托,毅然承擔起綿竹、映秀、龍池三大片區地質災害防治的重任,克服了極震區特大型泥石流風險高、治理難度極大,且防治工程無先例可循的巨大困難,勇于探索、攻堅克難,取得了抗擊特大山洪泥石流的階段性勝利。
2011年4月30日,由四川省地礦局承擔的綿竹市清平鄉文家溝、汶川縣映秀鎮紅椿溝兩條特大型泥石流治理工程的主體工程竣工,勝利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于2011年汛期前完成治理工程主體的目標任務。
在2011年至2013年連續三個汛期中,紅椿溝和文家溝流域多次發生強降雨并誘發泥石流,治理工程均發揮了較好的治理效果,有效地控制和約束了泥石流形成條件和規模,使其不再成災,保衛了災后重建的重大成果。
為及時總結2010年“8·13”、“8·14”特大型泥石流發生以來,映秀紅椿溝、清平文家溝泥石流防治經驗,指導廣大地震災區大型泥石流的科學防治,提高防災減災效益,中國地質調查局下達了《汶川地震區特大泥石流活動特征及防治效果研究》項目任務。
項目依托汶川地震區汶川縣映秀鎮紅椿溝和綿竹市清平鄉文家溝特大型泥石流治理工程,在2012年~2014年研究期間,開展了紅椿溝和文家溝專業監測、調查測繪、遙感解譯、鉆探試驗、綜合研究等工作。
一是建立了紅椿溝和文家溝泥石流治理工程運行效果監測網絡,對溝域降雨、物源啟動、泥石流過流、工程體荷載及位移等全過程進行監測,取得了三個水文年的降雨、泥石流流量、重度、工程體變形等大量監測數據,為分析泥石流在工程約束條件下的全流程變化提供了基礎資料。
二是在系統調查汶川地震區21條典型特大型泥石流溝及其工程治理實施效果的基礎上,總結了汶川地震區特大泥石流的形成條件、活動特征及啟動放大成災機理模式。
三是系統分析了設計工況和超標工況下泥石流活動特征及治理工程的防災效果。研究了治理工程對泥石流流量、流速、重度的調節作用,分析了工程對物源的穩固量,攔固工程庫區淤積物粒度與回淤縱坡關系,工程體實際位移沉降量等關鍵防災減災參數。
四是系統總結了泥石流新近堆積層采用軟基高壩、柔性排導槽、水砂分治等特大泥石流治理工程關鍵技術的成功經驗和工程設計優化與強化建議,并得到廣泛借鑒應用。
五是結合泥石流治理工程體系和設計標準,建立了由防治目標、工程體系、關鍵工程、單體工程等多因子構成的工程有效性和安全性評價體系,對紅椿溝和文家溝進行了驗證評價,該方法適應性和應用性較好。
六是查明了青竹江流域關莊壩圖幅地質環境條件、地質災害發育特征、人類工程活動特點,總結了地震區小流域地質災害形成條件及分布規律,編制了地質災害分布圖及孕災條件與地質災害關系圖。
七是項目研究成果為汶川地震區20多條特大型泥石流溝的勘查、設計、治理提供了有益的技術借鑒,取得了顯著的防災減災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楊建 李勝偉 羅江會)